毛青,医院综合科主任,
与高危污染物、
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
不论是当年抗击“非典”“埃博拉”,
还是如今的武汉战“疫”,
他都是逆行的勇士。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
敢打硬仗,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忠于党、
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毛青,正是所有来武汉
抗“疫”人民解放军的其中一员。
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
是军人迎难而上、
敢打必胜的如磐初心;
敢与“疫”魔拼刺刀的技术与实力,
是医生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的果敢担当。
解放军感染病防控专家毛青(右二)在医院参加专家组会诊(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既为军人,亦是医生
“4床怎么回事?!”
“打好病历,15份!3点会诊!”
医院狭窄的医生办公室里,
一个声音显得格外响亮。
他叫毛青,
解放军感染病防控专家,
精瘦身材,一身荒漠迷彩,
虽然坐在椅子上,
但还斜挎着个黑色军用挎包,很特别。
解放军感染病防控专家毛青走在医院办公区(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此刻最让他揪心的是
4床那位93岁高龄的患者,
嗜睡状、不进食,严重虚弱……
“不能等,
我们得抓紧研究完善治疗方案!”
56岁,36年党龄,
39年军龄,
这是毛青的“个人简历”,
也是此刻他站在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
守在医院“红区”
每一个病房的原因。
“你得配得上
写进履历里的每一个数字。”
毛青说。
疫情之初,
他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将军装卷进行囊。
时间拉回到除夕,
凌晨4点左右,毛青接到电话,
“任务来了,马上就要走,
你看谁去好?”
没等电话那头说话,
毛青打断道,
“那肯定我去!”
“这个问题不需要问,
既为军人,亦是医生。”
毛青说,疫情就是命令。
出征!
毛青就像一位坚守在
战壕里的战士听到号声。
“我就是搞传染病防治专业出身的,
别人来那叫奉献,
对我,就是责无旁贷。”
对毛青来说,
没什么大道理,
穿着军装,肩上有责任;
身为医生,这是职责;
老党员,理当模范带头。
在本该阖家团圆的除夕夜,
他逆行而上,空降武汉,
奔向疫情最前线、
直抵最核心战场。
一次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
一次次直面疫情的逆行,
毛青一次次闻令而动。
这位医院综合科主任,
参加过抗击“非典”,
阻击过禽流感,
还曾去非洲执行援助
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疗任务,
与高危污染物、
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
毛青在抗击埃博拉一线
“过去最紧张的经历
要数抗击‘埃博拉’,
第一次面对病死率如此高、
传播如此快的疾病。”
毛青回忆说,
在高温高湿的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他和另外3名同事穿着防护服
连续工作了近5个小时,
“当时汗水堵住了出气口,
我以为自己快要被憋死了。”
“穿上军装,
就要敢于冲锋陷阵!”
在医院,
聊起当年那一幕,
毛青说:“一个军医,
如果终其一生不能上战场,
那将多么遗憾!”
毛青近照。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摄
而这一次,
是万千同胞有难,
疫情凶险肆虐。
当一位89岁的患者躺在救护车的担架上,
已经没有力气走下车时,
毛青没有犹豫,
跨上车去,把老人家抱了下来。
那一天,
他身穿三层防护衣
在病人通道入口一连站了5个小时。
在医院,
医护人员都没有白大褂,
所有人的着装都在
防护服和迷彩服之间切换。
毛青(左二)医院一线病房工作时合影(1月26日摄)。新华社发这,是一场空前的阻击战。
“从来没有接触过
那么大数量的传染病病人,
唯有全力以赴。”毛青说。
综合科60位住院患者中,
老年人居多。
毛青每天查房4个小时以上,
不仅详细询问病情、病史,
还了解患者家庭情况,
与患者家属建立联系,
便于及时沟通,
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他很细致,有个老人不太爱说话,
他会提醒我们主动去交流,
关心患者的心理。”
医院综合科护士周燕说,
救治病人、洗消防护……
他都是冲在第一线,
完成了每天的值班工作,
他总会在病房多留一会儿,
想尽办法安抚患者的情绪。
“不吃饭就没营养了,
怎么回去遛你的小狗狗!”
“我明天再来看你,
要看到你笑啊!”……
那天,毛青查房,
听说一位老婆婆不吃饭,
便鼓励开导她。
脱口而出一段重庆话,
化作笑声,传递了温暖,
也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毛青“批评”不听话的患者
因为隔着防护服,
患者看不到他的表情,
“但一听脚步声,
就知道毛大夫来了。
他连走路的样子都充满自信,
听他的准没错!”一位患者说。
回到最初的那个
从不离身的黑色挎包。
“里面就是电脑、笔记本和口罩。”
毛青一边扒拉着包,
一边解释,主要是为了
方便随时随地查阅一些文献,
跟踪一些病情的报道,
了解前沿观点,
及时记下对自己患者治疗的启发。
“救治,场场都是硬仗!
疫情时刻在变化,
我可不能在原地等着。”
解放军感染病防控专家毛青在医院医生办公室内研究电脑里的病历(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挺身前沿,冲锋在前
“毛主任,请您过来下。”
右髋关节的疼痛加剧,
但高低不平的脚步却没有放慢。
为了挽救群众的生命,
从抵达江城之日起,
这位白衣战士、技术尖兵,
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大量的事情需要适应、
组织和协调。”毛青说,
初到武汉的时候,
主要承担防控感染指导工作。
“进行传染病救治,
首先要构建一个完备安全的救治流程。
病区结构合理、
流程规范科学是实现
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关键。”
第一站,医院。
正月初一一早,
毛青和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就进了两个待改造病区,
走到每一个角落。
争分夺秒,48小时内
即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
病区改造设置、制定工作规范流程、
明确医务人员分组,
并整体接手医院
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
接手当天收治确诊患者。
正式接诊后不到5个小时
收治72名确诊患者。
无论是搬运物资、
洗消防护,还是监督防控、
救治病人,毛青总是冲冲冲。
一周后,
毛青和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转战医院。
2月2医院,
2月4日收治首批患者。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从医院发出的“战报”牵动人心:
“批量收治病人”
“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收治患者总数超过人”
“病愈出院患者人数突破人”……
“这背后,
是毛青等专家没日没夜熬出来的。”
医院感染一科
一病区主任李琦说,
从金银潭2个病区,
到火神山19个病区,
难度更大。
“火神山任何一个病区出问题,
整个火神山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多亏了他在其中整体把控,
不断优化流程设置,
那些天,
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
疫情如火,数字不断变化,
毛青时刻脚步匆匆。
“他永远不知疲倦,
有一次,我和他忙到凌晨1点
从火神山回到住的地方,
刚到驻地,
他又要往医院赶,
当时医院对面
医院,
也要请教他,
他又搞到凌晨5点才回,
休息了2个小时,又接着去火神山。”
综合科是火神山开科最晚的科室,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在半天时间内接收患者入院。
这个时候,
医院两个专家组副组长、
任务繁重的毛青再次站了出来,
请战担当科主任,
冲到救治第一线。
毛青带领专家组成员诊断病情。张旭航摄
“那时他右髋关节的旧伤已经加重了,
走路一瘸一拐。
但新成立综合科,
病区60个床位需要布置,
还有各类器械要到位。
那天毛主任和年轻小伙儿们
一起搬器械,挪床。”
一个战士告诉记者,
那一晚,
把全部患者送到病房安顿好,
毛青还走到每名患者身边,
耐心询问病情,写下医嘱。
连续几个小时,
毛青右髋关节已是疼痛难忍。
科室医护人员来自军队多个单位,
很多人没与毛青一起共事过,
这次亲眼见到这位知名专家
毫无畏惧与患者“亲密接触”,
信心倍增。
毛青坐着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
周燕在科室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engdeweideyaa.com/mdwdydc/5388.html